顯微成像·洞察微觀之美

Microscopic imaging, insight into the beauty of micro

首頁 行業動態 技術分享 如何選擇一款合適的顯微鏡相機?

如何選擇一款合適的顯微鏡相機?

發布時間:2024-11-13

訪問量:583

顯微成像技術現在發展的越來越成熟,這些先進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(men) 在不同樣本類型和圖像應用中捕獲到盡可能多的細節,提供了強大的助力,然而,隨著研究越來越複雜,顯微數字圖像檢測係統越來越多樣,我們(men) 需要對各種顯微相機的運作方式有基本了解,以便適配並采納最佳解決(jue) 方案以滿足成像需求。


因此,了解來自樣本的模擬信息是如何被處理成數字圖像以供存儲(chu) 和展示這一過程的基本概念對於(yu) 顯微鏡操作者來說較為(wei) 重要。無論是比較要購買(mai) 的相機,還是確定實驗室或核心設施中哪個(ge) 現有的顯微鏡最適合研究需求,都必須理解一些基本要素,選配合適的成像係統,來盡可能的獲取高質量數據。


圖像捕獲方法:

光學顯微鏡的數字成像起點,是感知來自樣本不同區域的光子數量(信號強度)並準確識別光子在樣本中的起始位置,其感知到的到達相機傳(chuan) 感器的信號是模擬格式,而相機必須將該模擬信號轉換為(wei) 盡可能準確表示模擬信息的數字信號。


對於(yu) 數字成像,有兩(liang) 種方法獲取模擬信號強度和位置信息。


第一種是幀圖像捕獲,其中來自目標視場的光線同時投影到傳(chuan) 感器陣列上,陣列中每個(ge) 傳(chuan) 感器捕獲來自樣本的一小部分信息,這些信息的陣列組合就形成了我們(men) 觀測視場的中的圖像


這種方式下,相機同時捕獲了光子信號的強度及其在樣本中的位置。(圖1)


圖1


另一種方法是點掃描圖像捕獲——將光聚焦到樣本的一個(ge) 小區域並捕獲來自該小區域的信號(圖2)。


在這種方法中,光束通常在樣本上進行光柵掃描以順序獲取所需的視場。在這裏,傳(chuan) 感器隻捕獲了傳(chuan) 入信號的強度,而其位置信息是從(cong) 照明光束在樣本上的位置推斷出來的。


圖2


全幀圖像捕獲:

幀圖像捕獲係統的案例有不同類型的電荷耦合器件(CCD)和科學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(ti) (sCMOS)相機。


不管是CCD還是sCMOS相機,來自樣本的入射光子擊中光傳(chuan) 感器,其能量被轉換為(wei) 電子(圖2)。


其產(chan) 生的電子數量與(yu) 捕獲的光子信號強度成正比。然後電子被轉換為(wei) 電壓,由模擬數字轉換器(ADC)讀取並數字化為(wei) 代表傳(chuan) 入信號強度的灰度值。


然而,在超過一定的光子通量(每單位時間的光子強度)後,傳(chuan) 感器將無法產(chan) 生額外的電子。


這個(ge) 值,就是傳(chuan) 感器的滿阱容量,超過這個(ge) 水平,傳(chuan) 感器就被認為(wei) 是飽和的。


為(wei) 了準確測量信號強度,信號必須保持在滿阱容量以下,最理想情況下是將其控製在最小可檢測信號和滿阱容量之間。


在這種類型的圖像捕獲中,單個(ge) 傳(chuan) 感器的大小決(jue) 定了圖像中的像素大小(分辨率),傳(chuan) 感器大小必須足夠小,才能捕獲由顯微鏡形成的圖像中最精細的細節。


冷卻CCD是使用傳(chuan) 感器陣列設計的兩(liang) 種技術中較老的一種。在最簡易的CCD陣列實現中,落在每個(ge) 傳(chuan) 感器(像素)上的光被轉換為(wei) 電子。在曝光結束時,存儲(chu) 在傳(chuan) 感器中的電子信號被順序地逐行轉移到讀出寄存器,然後逐幀放大並轉換為(wei) 數字值(圖3)。


圖3


這個(ge) 過程需要時間,從(cong) 而會(hui) 減緩相機的幀率。


目前已經開發了幾種CCD處理的變體(ti) 以增加靈敏度。行間冷卻CCD(圖4)是顯微鏡中使用最普遍的CCD類型。


圖4


#在傳(chuan) 統的冷卻CCD相機中,由獨立的傳(chuan) 感器收集的電子被順序地一行一行地傳(chuan) 輸到串行讀出寄存器中。從(cong) 讀出寄存器,電荷被逐像素讀取,放大,並數字化為(wei) 二進製灰度值存儲(chu) 在計算機存儲(chu) 器中並隨後顯示。在行間CCD中,電荷首先從(cong) 單個(ge) 傳(chuan) 感器轉移到存儲(chu) 寄存器中,然後從(cong) 那裏逐行讀出。這使得傳(chuan) 感器可以更快地開始收集另一個(ge) 圖像。


對於(yu) CCD,像素電荷會(hui) 被轉移到存儲(chu) 寄存器中進行讀取,而不是在開始新的曝光之前逐個(ge) 像素地讀出其值,這樣做釋放了單個(ge) 傳(chuan) 感器可以去進行新的曝光。雖然這允許更快的周轉,但電荷存儲(chu) 區域減少了芯片上可用於(yu) 光收集的區域。目前大多數行間CCD使用微透鏡將入射光聚焦到傳(chuan) 感器區域,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阻擋光的問題。


盡管CCD在顯微鏡中仍有其用途,但在大多數應用場景下,CCD已被sCMOS係統取代。在CCD陣列中,每個(ge) 像素的信息通過一個(ge) 輸出節點、放大器和數字轉換器傳(chuan) 輸,而對於(yu) sCMOS相機,像素是並行讀取的(圖5)。


圖5


他的每個(ge) 傳(chuan) 感器都包含自己的電容器和放大器,每行像素都有自己的ADC。這以更低需求的功率實現了更快、更高效的讀取。


當前sCMOS技術比CCD有許多優(you) 勢,包括更寬的視場、更高的量子效率(QE)、更寬的動態範圍、更快的幀率和更好的功率效率。


另外,CCD和sCMOS的量子效率在所有波長上都不是均勻的。了解相機的光譜響應對於(yu) 數據解釋至關(guan) 重要,特別是在熒光數據中,必須分離來自密切相關(guan) 的光的波長的信號。


盡管sCMOS相機相較於(yu) CCD有一些優(you) 勢,但並不能在所有場景下完全取代。


冷卻CCD比等效的sCMOS係統具有更少的暗電流噪聲,這種噪聲會(hui) 在長時間曝光下累積,因此對於(yu) 需要長時間曝光的、信號非常低的樣本,冷卻CCD將具有更好的信噪比閾值。這些類型的樣本包括生物發光研究、熒光素酶報告成像和基於(yu) 化學還原的熒光。


像素大小影響傳(chuan) 感器的滿阱容量和相關(guan) 的動態範圍。傳(chuan) 感器的動態範圍計算方式是總滿阱容量除以噪聲水平。因此一個(ge) 滿阱容量為(wei) 6000、噪聲水平為(wei) 2e-的傳(chuan) 感器,將具有3000:1的動態範圍.從(cong) 黑到白,它可以區分3000個(ge) 單獨的光子通量水平,並將它們(men) 轉換為(wei) 圖像中的3000個(ge) 不同的灰度值;一個(ge) 滿阱容量為(wei) 34000、噪聲水平為(wei) 2e-的傳(chuan) 感器將具有17000:1的動態範圍,這個(ge) 相機相對具有更強大的能力,能夠清晰識別來自樣本不同區域的信號強度的更微妙的差異,使圖像具有更高的對比度分辨率。



點掃描圖像捕獲:

在點掃描圖像捕獲中,樣本被聚焦光束探測,記錄光束與(yu) 樣本相互作用的信息。激光掃描熒光共聚焦顯微鏡是光顯微鏡中使用的主要點掃描係統。還有其他掃描熒光技術,但這些技術並不廣泛采用。



動態範圍和模擬數字轉換:

動態範圍是一個(ge) 經常被忽視的選擇相機的重要參數——相機係統還必須將原始動態範圍轉換為(wei) 數字值,因此,必須了解相機的ADC能力。


大多數現代相機允許在數據收集期間選擇圖像的位深度,這是一個(ge) 非常有用的特性。例如,12位圖像可以顯示從(cong) 黑色到白色的全灰度作為(wei) 4,096(212)個(ge) 不同的灰度色調,而16位圖像可以存儲(chu) 和顯示65,536(216)不同的灰度色調。


然而,16位圖像相對文件大小更大,而且讀取速度更慢,如果需要高速成像,應選擇較低的位深度。相反,如果目標是最大化對比度分辨率,特別是對於(yu) 定量分析,應使用更高的位深度。


除了位深度,還必須考慮相機傳(chuan) 感器能力。如果相機的動態範圍僅(jin) 為(wei) 4000:1,那麽(me) 在超過12位(4,096灰度值)的對象進行數字化純粹是浪費時間和計算機內(nei) 存的。



熒光顯微鏡的相機要求:

熒光通常比明場的信號更弱,並且由於(yu) 光毒性和光漂白,它並不適合長曝光時間。因此,選擇一個(ge) 具有高靈敏度和低噪聲的相機進行熒光顯微鏡檢查是很重要的。


具有低讀取噪聲和低暗電流噪聲的相機是熒光顯微鏡的理想選擇。由於(yu) 每次捕獲圖像時都會(hui) 發生讀取噪聲,讀取噪聲越低,可以在不降低圖像質量的情況下使用的增益就越高。這允許更短的曝光時間,這有助於(yu) 限製暗電流噪聲。暗電流噪聲與(yu) 溫度和時間有關(guan) ,通常以給定溫度下的每秒電子數表示。在弱信號的情況下,即使是最好的相機,動態範圍也會(hui) 縮小。因此確定在典型數據采集條件下產(chan) 生的動態範圍,將有助於(yu) 確定在哪個(ge) 位水平下執行模數轉換。


幸運的是,熒光圖像通常固有地具有較小的動態範圍,較低的動態範圍通常不會(hui) 對圖像產(chan) 生不利影響。


事實上,盡管了解了顯微相機的運作模式和評估的關(guan) 鍵參數,讓我們(men) 直接比較相機的數據並得出確切的結論並非易事,因此仍然推薦查看相機的參數後,在實際條件下去進行相機試用測試,來確保能夠得出最佳的效果。


【文章來自MicroscopyEducation

Choosing the Best Camera System for Your Biological Light Microscopy Needs: Part II  W. Gray (Jay) Jerome

Pathology,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, Vanderbilt University, Nashville, TN  jay.jerome@vumc.org】



免責聲明

本站無法鑒別所上傳(chuan) 圖片、字體(ti) 或文字內(nei) 容的版權,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(ge) 權利人的知識產(chan) 權,請來信或來電告之,本站將立即予以刪除,謝謝。

微信分享

微信掃描二維碼,點擊右上角 ··· 按鈕

轉發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

電話谘詢

Tel:18926121210
微信二維碼

微信谘詢

微信

分享微信

TOP